
期中考试的脚步日益临近,回望这半学期的学习旅程,每个孩子都在课堂上汲取养分、在练习中积累经验,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与成长。但在近期讲解试卷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:不少孩子的注意力,并未聚焦在知识本身,而是陷入了对分数的过度纠结中。
有的孩子盯着试卷上的红叉反复追问“这里为什么多扣了我1分”,将精力耗在分数的细微差异上;有的孩子总在好奇“这道题别人有没有得分”,用他人的成绩定义自己的对错;还有的孩子因“蒙对了一道题”而沾沾自喜,却忽略了这道题背后未掌握的知识点。这些状态的本质,是孩子把“分数”当成了学习的终点,却忘了考试的核心目的——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,找到需要补足的漏洞。
真正会学习的“高手”,从不会被分数牵着走。他们拿到试卷后,会立刻回归知识本身:这道题错了,是因为公式记混了,还是解题思路有偏差?这个板块正确率低,是课前预习没到位,还是课后复习没跟上?他们会把分数当作“诊断报告”,精准定位自己的薄弱环节,再针对性地查漏补缺——比如数学函数没吃透,就重新梳理知识点、多做典型例题;语文文言文翻译总出错,就加强实词虚词积累。这种“以知识为核心”的学习方式,才能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进步的阶梯。
作为家长,在期中备考的关键阶段,不妨调整对分数的关注重心。不必反复和孩子纠结“这科为什么少了2分”“那科能不能再提几分”,而是和孩子一起坐下来,平心静气地分析试卷:哪些知识点掌握得扎实,可以继续保持?哪些知识点还存在漏洞,需要重点突破?帮孩子制定清晰的补弱计划,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“学会知识”上,而非“考高分数”上。
更重要的是,要让孩子明白: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工具,它能帮我们看清学习中的问题,却不能定义学习的价值。学习的初心,从来不是为了试卷上的数字,而是当我们弄懂一个难懂的公式时、读懂一篇深刻的文章时、解开一个复杂的实验难题时,那种收获知识的快乐与成就感。当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,分数自然会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