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译文:道的本体是虚空的,无形无相,其作用又似乎无穷无尽。它又如深渊,静深不动,能涵养、生长万事万物,是万物的本原。它收敛锋芒,解除纷扰,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,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。它湛然不动,又似有若无。我不知道它从何处而来,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。
这一章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是“冲”这个字,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,有的解释为“虚空”,看似无形无物,却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和作用,有着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力量;有的解释为“冲和”、“调和”,道蕴含着阴阳等各种对立的力量,却能将它们冲和、协调,使其处于一种平衡、和谐状态;有的解释为“涌动”、“流动”,道不是静止不动的,而是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涌动、流动的状态,它在宇宙间不断运行,化生万物,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。
本书作者的观点接近第一种,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,正是因为道本身就蕴含着阴阳对立的力量,同时又能将不同的力量相调和,才能找到一种平衡,也才能随时变化、化生万物,才能和光同尘,才能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,这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,西方基督教文化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故而主宰一切,人类是上帝的羔羊。我们认为道虽然创造了万物但它不占有、不主宰万物,万物按其规律自行运转、自生自灭。
我们的清明节就很好的体现了“道”的这种调和与唯美。清明是一个悲伤的日子,我们去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祭奠,阴阳两隔,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悲伤,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死亡的思考,人都有一死,没有人能对抗这一规律,那么活着时应该怎样活才算有意义,才算不白活一回?是不是,只有我们好好的活,活出自己的幸福和意义,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亲人?是不是,这也是我们的亲人希望看到的?我们还去烈士陵园给英雄们扫墓,英雄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蓝图我们正在不断的实现,“这盛世,如你所愿”,是不是就是对英雄们最好的回馈?大到国,小到家,都是这个道理。这样看来,清明又不应该是悲伤的日子,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,所以,我们的习俗又有了清明去踏青的活动,一家老小,到户外去看看小草发芽、鲜花绽放,老人在阳光下打个盹、孩子在草地上追逐打闹、大人们利用这难得的安逸时间,读上两页书,享受着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幸福时光,这是一个多么幸福而美好的节日!
“道”不主宰万物,它体现在万物之中。它生人,也杀人,它给万物生命,也按一定的规律,收回万物的生命,但在这生与杀的两端之间,它给了你充分的主权。
它收敛自己的锋芒、化解一切的纷扰,和光同尘、化育万物。
三天的清明假期,除了扫墓祭奠,我还做了一件在“道”上的事情:参加了一个家庭成长中心的心理沙龙活动,主讲了我对和谐亲子关系的理解,而这也正应了道能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的要求,父母如能像“道”一样,跟孩子站在一起,把对孩子的控制和担心,化为对孩子的支持和信任,能够收敛自己的锐气,放下对孩子的偏见和担心,化解与孩子的纷扰,与孩子和光同尘,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一切,然后再看到孩子的闪光点,在充分理解信任孩子的基础上,再给孩子相应的引导,亲子关系还能不和谐吗?有了和谐的亲子关系,家庭教育就有了基础,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,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有了保障。正如时下人们倡导的,要与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,而不是与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。
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,它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,似有若无,又无处不在。和光同尘,不是消极避世,更不是随波逐流,而是与万物同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