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校园信息 > 校内新闻

学生发展温馨提示 || 良好师生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
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08:09

640.png

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、宽松的环境,学生才会信任教师,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,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,把教师当作朋友。古人云:“亲其师则信其道”。“亲师”指良好的师生关系,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,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。

若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,教师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:

一、遵循理解原则。

1、学生年龄小,与教师在认识问题、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,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、教育学等专业知识,加强自身的修养,陶冶自己的情操。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,热情地关心、爱护学生,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。

2、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,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。比如“抄作业”,有的学生是借来“参考”,有的学生是直接照抄,教师如果不理解“抄作业”详情,就妄下判断,很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。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,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。

3、学生对什么是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,理解并不深刻,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。如,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茬儿;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,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、不民主等等。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时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,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孩子。

社会、家庭、学校,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,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。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,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。

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,是积极行动的先导。无论什么事情,学生不理解,你硬要他去做,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。

二、坚持尊重原则

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,那么,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。

1、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。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,究其原因,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。受旧观念影响,教师往往唯我独尊,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,凭主观印象办事,独断专行,滥用职权,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,出现起外号、不尊重老师一系列抵触行为,反过来,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坏,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,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。

2、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。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,尽量减少失误。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。作为一名教师,要心胸宽广,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。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,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,适当加以疏导,不激化矛盾。

3、教师偏爱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、不和谐的又一个原因。过去做班级工作提倡“抓两头,促中间”,好学生非常受宠,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冷落。教师这样做,尊重的只是少数“好学生”,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,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“好学生”产生厌烦感,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。

教师偏爱少数“好学生”就是不尊重大多数学生。师生无亲疏,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长处,教师应该一视同仁,善待每一个学生,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,帮助他们克服缺点,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,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,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。

总之,建立民主、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。教师有热爱学生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学生才会热爱教师;师生之间关系协调,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,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