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译文:大家都把一种美(善)作为美(善)的话,那么这就是一个相对丑恶的事情了。名称则有无相生,事情则难易相成,实物则长短相形,位置则高下相倾,声音则音声相和,行动则前后相随。所以圣人行事,顺乎自然、崇尚无为,实行不言的教诲。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,创造万物而不占有,施泽万物而不将其当成倚仗和凭借的手段,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。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,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。
古代有病梅的说法,梅花要以曲为美,凡是直的都不好看,就把直的梅当成病梅,要砍掉,实际上弯的才是真正有病的,但是由于天下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曲梅,于是病梅反倒成为受欢迎的梅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,我们定了以瘦为美的标准,于是全民减肥,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”“因为我们定了一个美的标准,而这个美的标准就会成为恶。”“恶从哪儿来?不是知道美才有恶,是有了美与丑的分别,你去执着于美,丑才产生。善和恶的区别同样如此。这都是人有分别、有执着而产生的问题。”这提示我们不要以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、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,教育应该是顺应学生本来的样子,帮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,让花成为花、树成为树。焦虑是如何产生的?就是因为我们定的标准不适合他,我们非要让他成为他无法成为的那个样子,如果他反抗,我们就说他叛逆,如果他不主动,我们就指责他躺平,这是谁的问题?是他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标准有问题?
有无、难易、长短、高下、音声、前后,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成就而发展的。它们是“同出而异名”,是同一个根而出的。它们有不同的名字,但根本上是相同的。当我们执着于有无、执着于难易,把它们当成了不同的时候,你的妄想、分别就产生了,你的烦恼、痛苦就自然而来。如果你能知道它们本来是一体而形成的分别,真正知道它们“同出而异名”后,你的烦恼就没有了。
一切事情自有它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事情的本然。比如水往低处流,这是水的性质,鲧治水是堵,是行有为之事,禹治水是导,是行无为之事。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,是顺势而为,顺应水本来向下走的势而为,这就叫处无为之事。三岁的孩子上幼儿园坐不住,说明这个孩子是正常的,十岁的孩子没有学习目标,说明这个孩子很正常。家长不焦虑不指责,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引导,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,我们不必去干预这个本然的事情。你想让这个本然的事情去变化,你就在造作,就是在制造麻烦。
“生而不有”,道生万物而不去据为己有,同样,孩子是妈妈生的,但妈妈不能占有和控制孩子,你想让孩子完全按你的想法来做,吃什么口味的蛋糕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、交什么样的朋友、考什么样的大学、找什么样的对象……这些都是生而有,就是你执着于依自己心里的想法占有他。“为而不恃”,就是给予,但是不拿着这个给予和对方说话,比如妈妈动不动就跟孩子说“妈妈养你多么辛苦,你应该孝顺听话”等等,你越说孩子会越烦。
“功成而弗居”,就是事情做好了,你不要居功自傲,觉得这事功劳就是你的,你要这样必然会痛苦。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”,就是因为你不居功,所以说这个功劳也不可能从你这儿拿走,你居功就很麻烦,别人不说你的功劳你就会难受。所以我们既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责任担当,又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。
智慧是超越两端的,知道“同出而异名”,一切皆是道之根本,烦恼怎么还会进来?放下执念,自然随缘,看开看淡,烦恼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