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;常有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从妙之门。
译文:可以言说的道,便不是恒常的道;可以定义的名,也不是恒常的名。天地开始的时候,把它叫做“无”;万物的母亲,把它叫做“有”。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;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。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,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,幽暗深远,叫做“玄”,玄而又玄,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。
“常”在帛书甲本中是“恒”,意为恒常、永恒,后世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,将“恒”改成了“常”,意思没变。
“道,是道理、真理,是一个我们要悟到的东西,当用语言来表达它的时候,语言本身其实是有障碍的,这个障碍会障住我们悟到这个道。”“道本身是通过体悟,就是通过体验来得知的,而并非是可以用语言描绘清楚的。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同时它也局限了我们的思维。“名”也是这样,我们以一个名字去定名某个事物时,它已经不是它所命名的那个东西本身了。
从中我感悟到的是不执着。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。50亿年前地球还不存在,50亿年后它还在吗?目前地球上生活的80亿人,在120年前他们不存在,120年后他们还在吗?再比如这本书,在成为书之前,它是一张张的纸,在成为纸之前,它是木材、竹子、芦苇……再过许多年,没有人看它了,也许它会成为灰烬、再生纸、包装材料……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,三年前他还不是我们的学生,三年后他也不再是我们的学生,我们的缘份只有这三年(以后长期的联系是另外一回事),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生命去影响他们的生命?教育的最大意义是什么?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立德树人。“人”和“才”的标准是什么?绝不仅仅是分数。通过高中教育,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当然是有意义的,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,对怎么努力也考不上大学的学生,我们如何让他的三年高中生活过得同样有意义?如何让学生在不焦虑不躺平中过好每一天?
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;常有欲以观其徼。”“就是不带欲望以观道之妙,有欲望以观道之边际。也就是安心于无,以观察道之妙处;安心于有,以观察道之边际。一切事物都能够体现道的本质所在,一个体、一个相,是一不是二,是不分别的。任何一个点、一个事物,都能够体现道之全体。”就好比我们与学生的关系,带着欲望看,因为他是我的学生,我的成绩需要用他的考试分数来体现,因此我希望他能考好,当他考不好时,我会找他谈话、帮他分析原因、给他查补知识漏洞、找提分策略等等,美其名曰我是为他好,但这是他真正需要的吗?如果他不是我的学生,跟我没有任何关系,我不带任何欲望的观察他的成长,就会看到,除了考出好成绩,他还有很多需求,比如吃穿用度、良好关系、休闲娱乐、爱与被爱、个人爱好……他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既使考不上大学,他也应该有精彩的人生,他不应该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中,他不应该因为上课听不懂就被劝退,他不应该因考试成绩不好就被歧视,高中三年是他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,他的每一天都应该是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。
我们与学生是一体的、与学校是一体的,同时我们之间又都是有边界的,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就会积极进取但不执着、专注成长但不偏激。